学了两年经济学,我才刚摸到货币理论的脚趾头(日更day25)
文 | 切茄且郄
过去很长时间,我对货币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。
当时对货币理论一窍不通,只是刚懂得一点价格决定成本的原理,就天真地以为在没有法币垄断的情况下,只要所有人达成共识,哪怕大家把白纸当作货币,那么白纸的造价也会水涨船高,从而提高生产新纸的成本,那么白纸也就不会泛滥,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。
学习真的到处是坑,获得新知的同时,后面就有一个大坑等着你。
实际上我这种看法比起那些认为「货币必须有国家信用背书」的观点更加幼稚,至少人家知道货币价值背后需要有坚实的保障。任何一个人凭直觉都能看出我这种说法的荒谬,白纸那么容易生产,怎么可能广泛担当货币的角色。
自由选择出现问题同样会带来损失甚至灾难,只是这种损失怨不得别人,人类集体自愿选择一种错误的商品当货币,那就一起遭受损失。当然,这里面还是会有人得到好处的,那就是生产这种商品的人。顺便说到法定货币,那么这种极易增加产量的货币自然也有它的受益者,也就是它的发行者。
一种商品能够成功成为货币,这是由货币的本质功能和人的生产能力共同决定的。
货币担当的首先是交易媒介的角色,那么就需要有「适销性」,也就是在市场中广泛流通的能力。这个需要足够多的人达成共识,就像很多人所以为的,货币必须是法定货币,必须有一个强制力强制大家达成共识。
但是达成共识的方法有很多,微信没有用任何强制手段就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社交软件。其实货币被广泛接受跟社交软件类似,所有人都在用,我也用就会比较方便。这大概也是决定比特币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当然严格来说,小范围的,一时的交易媒介也是这个情境下的货币。比如我用一桶水换来一颗白菜,又用这颗白菜换了一包大米,那这颗白菜就是货币。但是今天讨论的是更广泛的货币。
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?
《货币未来》的作者把货币的适销性分为三层,价值尺度上的适销性,空间上的适销性,还有时间上的适销性。
价值尺度这个需要提醒一下,这跟「主观价值」的价值不是一回事。作者所说的货币的价值尺度仅指可以分割,方便以更小的价格单位表示交换比例。这正是金属特有的,因此以黄金为代表的若干几种金属就成为历史上比较受欢迎的货币。
空间上的适销性可以理解为方便携带,今天很多人知道买房是对抗通胀的利器,但是房子你也搬不动,没法方便进行交易,只能用来储存财富,不能当货币使用。
而时间上的适销性最为重要。时间上的适销性也就是它在未来的保值能力,这种保值能力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。一方面是物理特性,不易腐烂、腐蚀或者变质。另一方面就是其供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急剧增加,如果一种商品的数量快速增加,迎接它的很显然就是快速贬值。
这种不易急剧增加的特性,就解释了为什么白纸不能成为货币。
以现在的生产能力,如果突然很多人把白纸当作货币,那么接下来会发生的很显然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囤积白纸,白纸产量则急剧增加,「白纸货币」迅速贬值,然后很快被淘汰出货币行列。在这个过程中,曾经囤积白纸试图快速获取财富的人显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失,而那些制造白纸的人们 ,则用他们生产出来的白纸换取了大量真正有价值的财富。
这是由货币本身的功能决定的。更便宜的普通商品受欢迎,更便宜的货币则被人嫌弃。因为货币之外的商品对人来说往往越多越好,买来是为了消费或者再生产,而货币只是用来交换其他商品的,同样数量的货币,当然是买到越多其他商品越优秀。所以只要足够多的人心智正常,市场上良币一定会胜过劣币。
这里有很关键的一点,就是人的生产能力,如果造纸技术非常原始,纸的产量很难快速大幅度提高,以至于新增的纸张跟原有纸张的存量相比微乎其微,那么白纸也就满足了存量-增量比的适销性。不过为了严谨,白纸一揉就碎,一点就着,不易保存,显然在物理特性上很难胜任货币这一角色。这也更加说明我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错误认识有多么荒谬。
黄金之所以在那么长的时间内坚挺,则归于它的天然属性——几乎无法销毁,无法通过其他材料合成,只能从矿石中开采提取。黄金每年的新增产量跟已有存量相比微乎其微,也就保证了其储存财富的可靠性。
惭愧,以上内容来自《货币未来》的前三章,可以说是货币理论中最基础,最肤浅的部分。后面会继续分享。
推荐: